殷振瑾郭長青# ( 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學院北京100029)
關鍵詞: 針灸; 砭石; 面肌痙攣; 經驗
1 重視經絡辨證
郭長青教授在選取穴位時, 重視經絡辨證、循經取穴。認為調理本病應重視從陽明經論治。足陽明胃經起于鼻旁, 上行鼻根, 沿著鼻外側下行, 入上齒, 環繞口唇, 交會承漿, 循行過下頜、耳前, 止頭角。清代沈金鏊《雜病源流犀燭》記載: “凡面部所有之處, 其脈俱有以維絡之, 故面病專屬于胃。”因面肌痙攣多發生于胃經循行所過, 故調理時首選足陽明經穴。常用的穴位有承泣、四白、地倉、頰車等穴位。承泣為陽蹺、任脈、足陽明之會。晉代皇甫謐《針灸甲乙經》曰: “目不明, 淚出, 目眩瞀, 瞳子癢, 遠視目巟目巟, 昏夜無見, 目目閏動, 與項口參相牽引, ?僻。口不能言, 刺承泣。”四白為足陽明脈氣所發, 地倉為陽蹺、手足陽明之會。另外, 手陽明經合谷穴也較為常用。合谷穴為大腸經原穴, 能清陽解表。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記載: “合谷??主風頭熱。”故
合谷可以上趨頭面祛風邪, 通經活絡。調理面肌痙攣還應從少陽論治。手少陽三焦經聯系耳內、面頰、目外眥等部位, 足少陽經起于目銳眥。少陽主升, 少陽膽火郁結, 火熱循經上擾頭面,邪阻經絡, 可致面肌痙攣。常取的穴位有翳風、瞳子髎。翳風為手足少陽之會, 翳, 蔽也, 言以耳蔽風也。故刺翳風可以調理膽火上擾所致的面肌痙攣。
2 重視行氣活血
本病雖為風邪上擾, 然而臨證時不可忘記活血化瘀。“治風先治血, 血行風自滅”。無論是血虛不能榮養經脈, 還是邪阻經脈, 必然伴有氣血瘀滯。因此臨床上遇有病程較長者, 老師多取膈俞、行間穴以行氣活血。膈俞為八脈交會之血會, 可以活血化瘀、調理氣血。行間為肝經之滎穴, 可以疏肝解郁。故此二穴合用, 實為理氣活血并用。氣行則血行, 血行則風不能獨存, 風邪自消。若屬熱證, 老師往往采用刺絡放血的方法, 以活血行血。風阻經絡, 經氣不通,根據其所在的經絡放血, 可達祛瘀生新、疏通經絡之功用。臨床上伴有目眩頭痛者, 老師常刺百會或上星出血; 伴有眼眶疼痛者, 則刺攢竹。
3 重視治神
在調理面肌痙攣的過程中, 治神尤為重要。《靈樞·本神》曰: “凡刺之法, 必先本于神。”“是故用針者, 察觀病人之態, 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患有面肌痙攣的患者多為精神易緊張、易焦慮之人。究其病因, 此類患者平素思慮太過, 所欲不遂, 或損傷心脾, 或肝氣郁滯, 氣失條達。久則心神不寧, 常常出現失眠、抑郁等癥狀。故老師調理時多同時運用一些安神醒腦之方。若肝氣瘀滯, 可刺神門、三陰交、太沖; 膽火上擾, 可加用膽俞。神門為心經之俞穴, 又是本經的原穴, 刺之可安神定志; 三陰交為足三陰之會, 可調脾胃、益營血而養心神; 太沖可理氣疏肝; 膽俞能清肝利膽、理氣解郁。
4 輔以砭石療法
砭石是古代已有的調理方法, 現代發展為新砭石療法。材料為泗濱浮石, 其在對人體摩擦的過程中, 可以產生超聲波和遠紅外輻射。其性溫, 可以溫助陽氣、養筋榮脈、宣導氣血、疏通經絡。而面肌痙攣屬于慢性肌肉病變, 因此使用砭石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降低肌張力, 緩解肌痙攣[1]。使用的砭具為魚形120 mm×60 mm×10 mm 砭板。調理的步驟為: ①刮印堂: 用砭板的外側弧形板刃, 以印堂為起點, 向兩側刮拭10 次。②梳眉: 用砭板的外側弧形板刃, 從兩眉中間分別向兩側梳理眉毛10 次。③拭目: 用砭板的外側弧形板刃, 由內向
外, 輕輕地刮拭兩目15 次。④刺穴位: 使用砭板的板尾, 輕刺陽白、攢竹、承泣、地倉、翳風, 每穴1 min
左右。⑤旋法: 使用砭板的板尾在壓法的基礎上, 緩慢地在太陽穴、肌肉目閏動處, 依順時針方向作旋轉3~5 min。⑥ 擦法: 用砭板的光滑面在面部摩擦3min[2]。使用砭石時應注意用力大小適度, 以使患者感到面部放松為度。
[進入“對癥施治”欄目,了解更多砭石調理病癥]
【標簽:面肌痙攣 針灸 砭石】
【本文免責聲明】
1、砭萃網站所載的文/圖等稿件均來源于網絡或砭石/砭術相關出版物,出于為公眾傳播有益健康的信息為目的,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權威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
2、砭萃網所轉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所轉載內容中包含“極限化”或“功能性用詞”,我司聲明其全部失效,所轉載內容亦不作為廣告商品描述及公司宣傳介紹依據。
3、如果您對砭萃網所載內容有任何異議,歡迎與我司進行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進行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