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本圖標示眼周圍的穴位(砭石使用結合穴位效果更佳,詳情請看砭石養生欄目)。主圖下方的四個插圖(131-4),是將右側眶外側壁鋸除,觀察眶內視器的解剖結構。
圖注
插圖(13—1):
1.滑車神經 5.顴神經與淚腺神經的吻合支 8.三叉神經半月神經節 12.顴神經
2動眼神經 9.下頜神經
3.眼神經 6.淚腺神經 10.上頜神經
4.眼上靜脈 7.淚腺 11.上頜動脈
插圖(13—2):
1.額神經 3.上直肌 5.上瞼提肌 7.下斜肌
2.動眼神經下支 4.淚腺動脈 6.外直肌
插圖(13—3):
1.頸內動脈 3.睫狀短神經 5.眼球 7.下直肌
2.眼動脈 4.額竇 6.睫狀神經節 8.上頜竇
插圖(13—4):
1.海綿竇 4.視神經 7.上斜肌 10.下斜肌
2.展神經 5.內直肌 8.動眼神經
3.動眼神經上支 6.額神經 9.動眼神經下支
?附?頭頸部常用穴
睛明(膀胱經,見圖一,三,十一砭石,十二,十三,十四)
位置:在內眥稍上方凹窩處。
針法:閉目取穴,手指將眼球壓向外側,針尖沿眶內側壁緩慢進入,深1~2寸。針時不可大幅度捻轉和提插。退針時壓迫針眼處,以防出血。針感酸、脹,并向周圍和眼底放散。
局部層次解剖結構:皮下有內眥動、靜脈和滑車上、下神經。眶內有鼻睫神經及其分支、動眼神經、視神經和眼動、靜脈細支。
主治:迎風流淚,目赤腫痛,眥癢,視神經炎,視神經萎縮,早期白內障,近視,結膜炎,夜盲。
球后(新穴,見圖十一,十二,十三,十四)
位置:眶下緣外側1/4與內側3/4交界處上方與眼球之間。
針法:閉目取穴,手指將眼球托向上方,針尖向眶尖緩慢刺入1寸5分左右,不捻轉。退針時用手指壓迫針眼以防出血。針感酸、脹,眼球有突出感。
局部層次解剖結構:皮下有眶下神經末支,眶內有動眼神經和眼動、靜脈細支,近眶尖處有睫狀神經節和視神經。
主治:視神經炎,視神經萎縮,近視,青光眼,早期白內障,玻璃體混濁,眼底出血。
迎香(大腸經,見圖一,三,十一,十二,十四,十五)
位置:鼻翼旁開5分,鼻唇溝中間。
針法:針尖向內上方斜刺5分左右。針感酸、脹、痛。
局部層次解剖結構:皮下有眶下神經末支;深部有面神經顴支和頰支、面動脈、面前靜脈和上唇方肌。向上透四白穴可刺到眶下孔處,有眶下神經和眶下動、靜脈。
主治:鼻塞,鼻炎,鼻出血,面神經麻痹;透四白穴治膽道蛔蟲癥。
[進入“養生保健”欄目,了解更多砭石養生知識]
【標簽:神經 砭石】
【本文免責聲明】
1、砭萃網站所載的文/圖等稿件均來源于網絡或砭石/砭術相關出版物,出于為公眾傳播有益健康的信息為目的,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權威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
2、砭萃網所轉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所轉載內容中包含“極限化”或“功能性用詞”,我司聲明其全部失效,所轉載內容亦不作為廣告商品描述及公司宣傳介紹依據。
3、如果您對砭萃網所載內容有任何異議,歡迎與我司進行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進行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