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表現】
起病急驟,每因驚恐、勞累、情志過極等誘發。發作前常有眩暈、胸悶等先兆。大發作時突然昏倒,項背強直,四肢抽搐砭石,口吐白沫,醒后如常人。常反復發作,小發作時僅兩目瞪視,呼之不應,頭部低垂,肢軟無力;局限性發作時可見多種形式,如口、眼、手等局部抽搐,或幻視、或嘔吐、多汗,或言語障礙,或有無意識動作等。
【病因病機】
本病與先天因素有關,或因母孕受驚,或父母稟賦不足。亦有七情失調,肝郁不舒而氣機逆亂。痰也是病理之一,痰阻經絡,蒙蔽心竅發為癇證。
【診斷】
以臨床表現為診斷基本依據,結合腦電圖在發作期描記到對稱性同步化棘波或棘一慢波等陽性表現??梢酝瑫r做CT等檢查。
【辨證】
1.實證
卒然昏倒,不省人事,牙關緊閉,口吐白沫,角弓反張,筋急抽搐,或有吼叫聲。發作后肢體酸痛疲乏,略加休息即可恢復正常。
實證包括痰火擾神、風痰閉竅、血瘀阻絡。
2.虛證
多見于癇證后期,發作次數頻繁,抽搐強度減弱,蘇醒后精神萎靡,表情癡呆,智力減退。
包括血虛風動、心脾虧虛。
【調理(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養生請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養生欄目)】
1.治則:豁痰開竅,熄風止癇。
2.基本操作(相關鏈接:《泗濱砭石操作手法》)及處方
a.百會、水溝、后溪、涌泉、點刺,用于急性發作期;
b.間歇期取鳩尾、大椎、腰奇、間使、豐隆、太沖點壓;
c.督脈、任脈背胸段劃法或刮法。
3.加減
痰火擾神加行間、內關、合谷點壓;風痰閉竅加風池、太沖點刺;血瘀阻絡加太陽、膈俞刮法;虛證按相應臟腑加相應經絡(砭石使用結合穴位效果更佳,詳情請看砭石養生欄目)操作。
4.方義
百會、水溝為任、督二脈之穴,可醒腦開竅,寧神定志。后溪通督脈,為治癇要穴;涌泉為足少陰之井穴,刺之滋水潛陽。鳩尾為任脈絡穴、大椎為手足三陽之會,可平調陰陽,舒理逆亂。腰奇為治癇之經驗穴;間使疏通心氣;豐隆調理脾胃、滌痰開竅;太沖平肝熄風;督、任二脈疏通一身陰陽之氣。
【特別說明】
本病分為急性發作期和間歇期,各有治法,不能只在急性發作時調理。
【注意事項】
本病忌用砭術(相關鏈接:《砭石使用》)守法,因患者會突然昏仆,以防砭具因堅硬而傷及人體。
[進入“對癥施治”欄目,了解更多砭石調理病癥]
【標簽:砭石 羊癇風 砭石】
【本文免責聲明】
1、砭萃網站所載的文/圖等稿件均來源于網絡或砭石/砭術相關出版物,出于為公眾傳播有益健康的信息為目的,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權威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
2、砭萃網所轉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所轉載內容中包含“極限化”或“功能性用詞”,我司聲明其全部失效,所轉載內容亦不作為廣告商品描述及公司宣傳介紹依據。
3、如果您對砭萃網所載內容有任何異議,歡迎與我司進行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進行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