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表現】
自覺心動異常或快速,或緩慢,或跳動過重,或忽跳忽止砭石,呈陣發性或持續不解,神情緊張不安。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由于心氣不足、心血虧虛、心陽不振等引起本癥。心臟功能失調,心失濡養或心脈痹阻導致心悸。西醫認為凡心臟器質性病變或功能衰竭均可有本癥發生。
【診斷】
以脈搏動為基本診斷內容,可見脈數或結代。聽診、血沉、血常規、心電圖、X線胸片、抗鏈“O”等檢查有助于明確診斷。
【辨證】
1.心陽不振
心悸,動則加重,頭暈,面色蒼白,胸悶氣短,畏寒肢冷,舌胖大而淡,苔白,脈沉遲或結代。
2.心膽氣虛
心悸常因驚恐而發,氣短自汗,神倦乏力,少寐多夢,舌淡苔薄白,脈弦或弦細。
3.心脾兩虛
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面色淡白,頭暈自汗,胸悶氣短,納差,舌淡胖,苔白,脈弱無力,兼見浮腫。
4.陰虛火旺
心悸不寧、五心煩熱,少寐失眠,頭暈目眩、耳鳴、口干,面頰烘熱,舌質紅、苔薄黃,脈細弦數。
5.心血瘀阻
心悸怔忡,胸悶心痛陣發,或面唇紫暗,舌有紫痕或見瘀斑,脈細澀或結代。
6.水氣凌心
心悸怔忡不已,胸悶氣喘,不能平臥,咳吐大量泡沫痰涎,面浮足腫,尿少,苔白膩或白滑,脈滑數。
【調理(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養生請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養生欄目)】
1.治則:養心安神、寧心定悸,活血通脈。
2.基本操作(相關鏈接:《泗濱砭石操作手法》)及處方
(1)虛證
a.神門、內關、通里、心俞、厥陰俞、膻中點壓;
b.脾之大絡滾法;
c.手厥陰,手少陰經上肢段拍法。
(2)實證
a.背部自肺俞至膈俞段刮法;
b.膻中至鳩尾劃法;
c.曲澤、少海拍法。
3.加減
心陽虛加至陽熨法;膽虛加風市叩法;血瘀加血海點壓;水氣凌心加手少陽經上肢段刮法。
4.方義
神門為心經原穴,寧心安神以定驚悸;內關為心包經之絡穴,通里為心經之絡穴,功在寧心通絡;心俞、厥陰俞調補心氣;膻中為益氣寬胸之要穴,可養心神、理心氣。脾之大絡疏理脅部氣機;手厥陰、手少陰經拍以振通心脈和心包絡。
凡實證以較激烈的背俞刮法、膻中至鳩尾劃法以寬中理氣,行血止驚。曲澤、少海為心包、心經合穴,可祛除邪氣、貫通心經。
【醫案舉例】
王女士 24歲 公司職員 2004年5月
患心動過速六、七年,服中西藥均未愈。自述每日起床后即心悸,似心欲自口跳出。體瘦面白顴紅、唇紅、舌紅,大便秘結,小便少而黃,脈數一息七至。
砭術(相關鏈接:《砭石使用》)調理:左背部心俞至厥陰俞刮法,天然至中脘劃法,內關、曲澤叩法。調理3日后自覺心悸減輕,脈一息五至。繼續調理每周2次,每次10分鐘。加膻中,鳩尾穴砭佩守法,每日8小時以上。4周后心悸消除,脈搏一息四至,大便通暢,愉悅萬分。
[進入“對癥施治”欄目,了解更多砭石調理病癥]
【標簽:砭石 心悸 砭石】
【本文免責聲明】
1、砭萃網站所載的文/圖等稿件均來源于網絡或砭石/砭術相關出版物,出于為公眾傳播有益健康的信息為目的,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我們不對其科學性、權威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
2、砭萃網所轉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所轉載內容中包含“極限化”或“功能性用詞”,我司聲明其全部失效,所轉載內容亦不作為廣告商品描述及公司宣傳介紹依據。
3、如果您對砭萃網所載內容有任何異議,歡迎與我司進行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進行整改或刪除。